时间:2023-07-05 11:04:14 浏览:0 来源:柚狐网 标签:
医美智商税已经瞄准了未成年人!
“新手!瞎猫碰上死耗子,就多打几个点,总会弥散到这块肌肉。”
一名医美培训人员在进行岗前培训时,拿着演示笔,在另一名培训人员脸侧的咬肌处来回比划,画出了3×4cm见方的区域。
医美培训人员边指着咬肌边说,“就在这打几个点,一针打、三针打、四针打,咬肌范围大的人用五针打都行。”
吓人!央视曝光零基础医美手术速成班,线雕培训四天就能上手?
注射肉毒素的美容项目,操作的核心是注射的“位点”和“剂量”,假货、水货直接影响了注射的“剂量”,一名不合格的操作人员,则极有可能因为“位点”把握不准,将求美者推到无穷的风险之下。
一家医美培训学校内的招生简章内,赫然写着“一期微整全科班,学费12800元,课程时间是六天。”
课程内容包含针剂注射类和线雕技术。一期线雕全能班学费12800元,课程是4天,主要讲解医美营销、资源裂变、谈单技巧、朋友圈打造和线雕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,此外赠送包括肉毒素在内的针剂注射类课程。
“最近这个八部委的文件太火了,你们特别担心。那么我专门讲了一期课程,教你们怎么去规避这些风险。”一名培训人员几乎是用喊的,“教育”着学员们。
对于今年6月,国家卫健委、公安部、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《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》。然而,针对这一《整治工作方案》,医美培训班特地为此增设了如何规避的课程。
也正是由于商家的非法违规操作,导致肉毒素注射的医美事故频发。
医美不美反变丑,还有生命危险
“热玛吉”“水光针”“线雕”……眼下,一些医疗美容名词流行起来。同时,割双眼皮、垫鼻子等传统整形美容项目仍然受到青睐。在爱美意识的驱动下,一些人尝试通过手术、器械等医疗手段来变美,有的“00后”甚至未成年人也加入其中。然而,通过医疗手段进行美容,风险如影相随,来自消费者的投诉不断增多,给人以警示。
今年2月,演员高溜在微博公开发文称,自己曾于去年10月在广州一家叫做“熙施时光医疗美容门诊”进行医美手术,术后因发炎导致鼻头坏死,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,“黑医美”再度被关注。
天眼查显示,该门诊关联公司在2020年3月至10月期间曾先后遭到5次行政处罚,其中3次涉及违反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中规定的“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”和“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”两项内容。
7月13日,网红小冉因抽脂感染不幸去世引发关注。今年5月2日,小冉在杭州华颜医疗美容医院进行了抽脂填充手术,术后因皮肤溃烂、器官衰竭转入ICU抢救,两个多月后的7月13日因全身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,抢救无效身亡。
杭州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,经杭州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评估,这是一起医疗事故,华颜医疗美容医院存在术前缺乏认识、术中操作不当、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等过错,与患者死亡存在因果关系,承担全部责任,并已作出赔偿。同时,西湖区卫健局对涉事医院做出警告和罚款的处罚,责成其停业整改,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将做出进一步处理。
值得关注的是,医美领域围绕医疗事故产生的纠纷长期存在并逐年上升。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,2015年-2020年,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量增长近14倍。不止杭州华颜医疗美容医院,国内多家上市或拟上市医美机构也难避纠纷。
例如8月赴港上市的伊美尔,据媒体报道,近五年来伊美尔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发生的大小医美事故几十余起。经不完全统计,仅青岛的伊美尔国宾整形外科医院就至少发生6起医美事故。
此前在港股撤回上市申请的艺星,在黑猫投诉上显示,仅今年上半年,就有超6起因隆鼻、吸脂、耳部整形等项目失败,导致消费者投诉的案例。
中消协近日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11大投诉热点及典型案例。其中,医疗美容、食品安全、房屋装修等成投诉的重点。数据显示,2015年到2020年,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,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。
在医美方面,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:一是医疗美容服务不规范,甚至发生人身伤害等严重事故;二是一些美容机构混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,超范围开展美容项目,有些机构手续不健全,未依法办理服务项目审批等;三是机构内美容师、执业医师等人员没有相应资质,不符合要求;四是不规范使用辅助产品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;五是发布虚假医疗美容广告;六是诱导消费者办理美容网贷,发生纠纷,维权成本高。
为营造焦虑虚假宣传,医美行业乱象多
“无资质手术”、“定价混乱”、“虚假宣传”等行业现象引发广大消费者的关注,也挑战着大众的底线。2月2日,人民日报以《理性看待、依法规范“医疗美容热”》为题刊发时评,点名热玛吉、水光针等医美服务“需要医疗安全条件的全方位守护”,并呼吁“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消费医疗美容项目”。
日益增加的变美需求,给美容机构带来了可趁之机。虚假宣传、超出诊疗范围……造成了“颜值焦虑”下的行业乱象。天眼查大数据显示,我国3.5万家医美相关企业中,超3,600家曾受到过行政处罚,其中30%的企业行政处罚数量达到3条及以上。
具体来看,在医美相关企业超6,200条行政处罚中,近2,000条涉及“发布虚假广告、虚假宣传”等相关内容,例如某机构宣称专注整形20年,实际经营却只有10年。另外也有超200条处罚内容涉及“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”,超140条涉及“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”。
频频出拳打击医美乱象背后,不乏医美行业“水货”肆行。以肉毒素为例,一位医美行业人士曾在采访时表示,肉毒素合规市场2019年是36亿元的规模,肉毒素水货的市场规模是正规产品的2-3倍。据东吴证券数据,2019年肉毒素水货销量超七成。
大量的水货和假货,侵蚀了部分正规市场规模,有分析认为随着医美项目的不断普及以及监管政策的持续规范,对应正规产品的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。成都美透科技创始人林颖表示,水货肆行背后是医美机构渠道运营方式等决定,在政策密度难以全面触达水货领域痛点,水货市场规模的收缩或需要较长时间。
而更有一些医美App的广告文案引发了舆论的巨大反弹,其广告片设定了“女儿要自己做主,爸爸终于妥协”的场景等……对未成年人进行了不好的价值观、审美观的引导,更有很多未成年人因此陷入身材焦虑、容貌焦虑之中。
“很难有一个女生,可以从医美App全身而退”,就塑造年轻人的三观而言,医美APP的能量是巨大的。一旦进入医美App便成了商家“精准围猎”的目标,这种“围猎”是多层次的。首先,就是关于审美标准、人生价值、生活目的等宏大概念的观念再造。一入医美APP深似海,越看自己越不爽,不在脸上动点手脚都不安。
而除此以外,医美App第二重围猎,就是“消费陷阱”的围猎。时下,许多医美App大搞竞价排名、付费推广,使得许多劣质诊所甚至是黑诊所获得巨大流量和大量客源。
对此,8月27日,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征求《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意见的公告。意见稿提出,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,着力解决危害性大、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,对多种情形予以重点打击。其中包括,违背社会良好风尚,制造“容貌焦虑”,将容貌不佳与“低能”“懒惰”“贫穷”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“高素质”“勤奋”“成功”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。
从“28岁女护士进行脂肪填充术时因肺脂肪栓塞死亡”到“32岁女子做吸脂手术过程中意外身亡”,从“演员高溜整形失败致鼻尖坏死”到“女子做小腿阻断术致永远无法久站”……在整形越来越普遍的当下,“轻则毁容、重则丧命”的整形悲剧一再上演。
8月初,《法治日报》也刊文指出:面对整容低龄化趋势,我国法律针对未成年人整容的规范却几乎处于真空地带。未成年人整容,法律该不该出手?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苑宁宁在采访时表示,未成年人心智和判断力还不成熟,对于美的认识也不成熟,整容很可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身心上的伤害,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,有必要对未成年人整容进行规制。
作者 | 未来网记者张冰清图文综合
来源: 未来网